探索教育中心 加入我的最愛回首頁回救國團全球資訊網
探索教育活動的課程設計與引導注意要點

探索教育活動的課程設計與引導注意要點

                                                     作者: 陳建成

 

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課程近年來受到重視,整理各類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的活動經驗,針對活動的設計精神與引導技巧部份,提供個人經驗分享,以為拋磚引玉,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回饋。

 

一、課程設計精神

 

探索教育活動蔚為學習的風潮,筆者以為主要在於探索教育活動精神與特色符合現代成人教育的學習模式,也唯有彰顯活動精神與特色才能讓探索教育活動與傳統靜態訓練課程有極大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在活動設計時必需依據探索教育的教育哲學與體驗學習循環的理論基礎,而包含下列四大精神特色:

 

1、 Learning by doing ,以行動學習為主,強調親身參與並體驗活動的完整歷程。做中學一直是經驗教育的重要指標,同時也符合現今民主教育的時代背景,強調凡事得做做看、經驗、感覺一下。筆者最常用一個比方來說明:你開車經過一片優美的山水風景,從車內是可以看到巍巍高山、潺潺溪流和綠樹,但你若不下車,在其中漫步,去聞嗅,去感受,去品嚐,則根本不算真正體驗過此一美景。

 

2、 For fun 的設計,強調學習是一種樂趣的。學習是生存的重要關鍵,然而如何不讓學習成為壓力或焦慮,透過有趣的、輕鬆的學習模式,更能放鬆心情,強調身心靈的深層學習,可以是寓教於樂,從活動的情境引導中、從經驗反思的自我察覺中、從團體生活的群我關係中來學習。

 

3、 Open space 開放空間的思維,透過情境活動設計,解構心智、歸零學習;學習的空間不再僅限於有形的教室,自然環境與萬物生態更是值的學習、效法的對象。活動中更應保持開放的態度,不需太執著於計劃中的活動,隨時都能接受變化的心態。

 

4、 Master 主體性的關係,以參與成員的意願為主體,彼此尊重的態度,不單以教師為主,而是教與學互為主體性。

 

二、活動流程與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關係著探索教育活動的完整性與順暢程度,一般而言,不管活動時間兩天或三天,設計完整探索教育活動計劃〈Program〉應包含開頭、活動、結束等三流程及破冰、認識、溝通、問題解決、合作信任等五個課程架構,茲說明如後:

活動流程:

〈一〉 開頭opening:藉由活動主持人、承辦單位說明課程進行方式及奠定活動主軸的精神與涵義。一般活動中常見的歡迎會或始業式即是。

〈二〉 活動action:活動操作階段是探索教育的主體,依活動架構的原則,針對不同的活動需求或團隊歷程而適時操作各種不同情境及不同目標的單元活動。此階段更重要的在於活動過程中的適時引導〈Facilitation〉與分享,是探索教育的精髓所在。

〈三〉 結束ending:探索教育的結束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經驗統整,特別是在每個主題分享結束時,如何將學員活動中的具體經驗轉化為內隱知識或讓學員得到抽象的概念化知識,並進一步地讓學員將這些知識運用到下一個活動或回到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實踐,去改變。Ending活動設計的好,可以深化學習效果,共振學習能量與行動。活動中的結業式或分享回饋即是此意。

課程結構:

1、 破冰技巧:破冰其實是一種隱喻,在人際關係上是用來應付彼此關係開始時的冷

漠和緊張,同時也希望帶來溫暖的團體氣氛。所以,破冰活動亦稱暖身活動,透過破冰暖身活動破除人際藩籬、增進團體互動。

事實上,破冰活動並不限於在開始時使用,每當活動氣氛出現冷場時都可使用。若在課程中出現”結冰”的情況,只要符合課程需要,各種破冰技巧皆可視狀況應用喔,各類團康活動或帶動唱即是很好的破冰技巧。

雖然破冰活動不像其他活動需要解說,但訓練員也需對學員保持敏銳觸覺,同時訓練員應把破冰活動跟課程主題及下一活動串聯起來,因為破冰活動有可能與課程主題無關,所以需要轉接(transition)避免唐突流於形式。

 

2、 認識活動:認識自己是建立正面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步驟,自我概念影響生活

中每個層面,包括溝通能力、目標設定、學習態度、工作模式及人

際關係等。自我概念並非與生俱來,是可以透過自我探索、自我察

覺與內省反思等步驟來改善。參與體驗活動的課程比傳統靜態課程

或到”深山修練”更能在短期間讓自我探索與自我對話產生,同時更貼進真實的工作狀態。自我認識及團體中每個人相互的認識與瞭解是建立團隊與團隊發展的首要工作。探索教育的活動中若缺乏此課程,會使活動的效益及目標無法彰顯,並增加各單元活動的困難度。

 

3、 溝通活動:溝通是個人及人際群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個人溝通模式與自我

特質及過去人際交流的經驗有密切關連,所以體驗學習的溝通活動

是要幫助學員探索、釐清溝通問題背後的深層(意識)問題、或

溝通態度,而非僅僅表面的溝通技巧而已,同時也檢視學員溝通互動的品質與狀況,加強傾聽與分享練習。

 

4、 問題解決:所謂問題就是指現實狀態與理想預期有所差距(gap)的情況。因此, 

問題解決就是把不理想的情況變為理想的過程。問題解決活動就是

讓學員或團體置身於一個需要找到答案的情境,這些活動不具嚴重

威脅性,答案也不需預設或硬性規定。最重要的是活動本身的目的,

有時候學員的解決方法會比預設的還好,讓人有出乎意外的驚喜喔。

事實上,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領導才能、溝通、信任合作等其他

因素都可能包含其中,所以活動重點不在於答案,而是全體學員的

親身參與及團隊過程的體悟。

 

5、 合作信任活動:環境在變化,企業也在變化,當組織也朝學習型的組織調整時,

知識型的員工也將大幅成長,因此如何整合有能力、有主見的

人才,以團隊方式共同合作將是一大考驗。而合作的基礎來自

彼此的信任,此時活動的目的在於建立團隊的整體信任感,同

時,透過活動引發團隊成員的真誠與信任;並檢視學員與團隊

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三、活動類型說明

 

活動類型之分類依各功能而有不同區分,在此以課程架構順序來區分。

1、 破冰活動:物以類聚、心情曲線、進化論、雙牙棒、a-so-go、三七報數等。

2、 認識活動:名聲飛揚、猜猜我是誰、我的藝術品、織網等。

3、 溝通活動:雪花片片、繪圖傳令、傳話、交通阻塞、小小企業、團隊大腳等。

4、 問題解決:人手結、小圈繞大圈、齊眉棍、盲眼三角形、終極密碼戰等。

5、 合作信任:諾亞方舟、翻葉子、硫酸河、泡泡龍、信任倒、風中柳、蜘蛛網等。

6、 戶外高低空繩索冒險性活動:獨木橋、賞鯨船、隔島作戰、解除危機,登天梯、空中奪標、高空蔓藤路等。

 

 

四、活動的規劃思考

 

  體驗學習活動的規劃思考必需整體性的分析,除思考訓練員的帶領技巧與風格外,主要還是以課程學習目標與學員期待之關係為中心思考;一般而言,以APPLE的分析模式來逐步思考規劃。(ASSESS評估、PLAN計劃、PREPARE準備、LEAD帶領、EVALUATE檢討),詳細內容參照探索教育訓練APPLE模式乙文,不再贅述。

 

五、活動引導(帶領)注意要點

探索教育活動的成效在於訓練員的專業與否,訓練員於帶領活動時應遵守訓練員的工作倫理與專業規範外,亦應注意以下重點:

1、 在規劃活動及體驗分享前,應盡可能對學員背景〈職業、學歷〉有初步的認識。

2、 應向學員說明所期望的基本規則及團體行為規範。若課程時間為兩天以上應與學員共同擬定全方位價值契約(Full Value Contract)。

3、 注意引導的界線〈boundary in facilitation〉,同時強調保密的重要性,尤其私人敏感的話題及人際感情的議題。

4、 尊重學員的能力和自我思考的部份,強調自發性的挑戰,避免造成學習壓力。

5、 尊重學員分享階段中有沈默、不發言的權力,並提供一個使學員能夠安全交談的環境,尤其當學員片刻沈默時,不表示不參與,有可能是在思考、沈澱。

6、 引導學員分享內省的時候,需要結合學員現在的經驗和過去的經驗,這是所謂的「搭鷹架」〈scaffolding〉理論,所以訓練員應隨時記錄學員在活動過程中的言行,適時介入並提出好問題,營造分享的氣氛與能力。

7、 運用學習移轉〈transfer of learning〉,多花時間引導學員思考如何將學到的新事物應用於未來的情境,亦即讓學員進入知識螺旋循環內,持續學習成長。

8、 強調學員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分享是在協助他們深化體驗的學習效果。

9、 傾聽並觀察學員的語言與行為,了解他們在學習歷程中的態度。若有多數學員在單一活動中感到不自在時,可詢問學員的目前感受,並改換活動或引導方向。

10、運用優點延伸法則,學員在分享時應以口頭或行動來表示讚揚,以激發學員分享的正向氣氛。

11、當活動或分享時僅由特定學員主控時,應技巧性的讓其他學員一起參與,或使用角色扮演技巧,輪流擔任團隊領導的任務。

12、適度且適時提出對團隊的觀察,但不要占據學員發言時間,同時避免有教訓學員的感覺,引起反彈。

13、應鼓勵學員彼此對話與交談,運用1+1的累積討論法,讓學員周遊列國分享彼此經驗,避免只與個別學員或少數學員的單獨對話,如有個別特殊問題應另找時間處理。

14、引導分享的過程中訓練員應避免涉及宗教或政治態度的討論。

 

六、結論

很多人以為將學員分組,每組指派一個人來帶,以為串串場、主持討論、當小老師、比學員早點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知道如何使用教具,那個人就是活動引導者〈Faciliator〉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從本文中應可瞭解課程設計及引導技巧對探索教育活動的重要,訓練員更是應受過專業的訓練才能發揮其功能。

最後,筆者分享訓練員的五項基礎能力,稱之為「引導能力五到」希望能供有興趣加強活動引導練習的同仁參考。

一、             

手到:勤於走動,貼近學員,隨時將活動流程摘要、紀錄或填寫團體觀察紀錄表等,並善用教學道具,知道要在什麼時候幫忙做什麼事,以讓活動流程順利進展。

二、             

眼到:懂得觀察全場,掌握個別與整體的學習狀況,同時對行為科學須有些瞭解,方能對眼中所觀察的學員肢體行為,作正確而適當的理解。

三、             

耳到:專心聽見活動過程中學員彼此的討論對話,當學員分享或發問時,更應傾聽學員在說什麼。

四、             

口到:活動引導者特別要懂得如何向學員提出適當問題,並回應學員提問的問題。

五、             

心到:融入學員的活動中,察覺學員的團隊活動歷程,用心體會並解讀學員口語或非語言行為所透露的訊息,適度地調整互動方式或計劃中的活動,以符合學習需求;對於臨時的調整,訓鍊員更應有 Open Mind的態度與接受挑戰的勇氣。

(本文作者陳建成現為救國團探索教育中心執行長)